院友會

“會意人生”面對面系列

 

陳健鋒個人簡介:2008屆太阳成集团tyc234cc校友。現為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特殊合同合夥)廣東分所合夥人,作為主要負責人參與各類銀行與非銀金融行業年報審計工作。曾任職于普華永道、德勤、廣發銀行總行稽核部,作為項目經理參與上海農商行AIPO審計工作。

 

走出細節沼澤,為高級概念祛魅

Q: 健鋒師兄好,近些年北交所專精特新企業市值不斷攀升,高科技企業慢慢引起大衆關注。專精特新企業都有很強的專業壁壘,審計師審計該類企業時要從哪些角度切入業務?

A:首先我們要對用人單位有信心,審計行業已經形成很完善的培訓體系,各行業的關鍵審計事項是什麼,各循環實施的實質性程序如何做,其實都有詳細的指引。除了審計指引,我們進行審計時也可以參考以前年度底稿,對于審計師來說,“以工代學”是常态。

我們不必要被那些非常高大上的概念吓到,專精科新企業實質上就是制造業。對于制造業的審計,無外乎需要了解企業的生産工藝與流程,在财報項目中重點關注研發費用和收入的确認。制造業就是制造業,電商就是電商,每個行業審計的底層邏輯是暢通的。我們需要做到的是通過案例分析和實習工作管中窺豹,獲取行業的底層思維,這樣我們審計哪個行業都不怕了。

 

成為略懂計算機的審計人便足夠

Q:在一個内卷的時代,面對理論和實務間的巨大鴻溝,同學們需要如何做才能成長為一個專業人士呢?

A:在跨越專業門檻的時候,最直接的方式是實習。對于實習生來說,事務所會安排函證和發票這類簡單的工作,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後,多看看底稿,研究客戶所在的市場業務。現在IT系統已經可以完成絕大多數核算工作,對甲方而言,财務人員不僅僅是做賬,還需要懂業務、明白資金流的動向、學會做預算等等,這些都是做項目實習生可以觀察到的。一個曲線救國的方式是多閱讀财經相關的資料,包括上市公司的招股書、權威的财經報紙等。在還沒有實習機會的時候,我們要先硬着頭皮去看這些資料,可能第一次看不懂,第二次看不懂,多看幾次就會有所領悟。要像一塊海綿一樣,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吸收知識,培養審計框架和職業思維。

         現在很流行學Python,很多人是為了一個“提升競争力”的噱頭盲目學習,耗費很多精力,其實得不償失。對于審計師而言,學習編程的邊際效用曲線是一個倒U型。經濟學理論提醒我們需要考慮邊際效用,不要“以己之短攻彼所長”。事務所的信息技術審計是有專門的團隊去做的,團隊成員可能來自阿裡、騰訊,我們無法與這些IT專家競争。對審計師而言,隻要能夠有效傳達需求、讀懂同事寫出的代碼并且具備靈活調整的能力就足夠了。所以,數據思維是數據化審計的立身之本,計算機隻是幫助我們實現需求的工具。

         所謂的數據思維就是從管理的角度出發,研究财務數據與非财務數據為企業、行業以及社會創造的價值。清華賈甯教授寫過一本書《人人都需要的财務思維》,我非常推薦同學們閱讀學習,這本書很具體地介紹了企業财務需要具備的交流能力、決策能力以及戰略思維。一個掌握數據思維的人才,無論是在甲方還是乙方都非常受歡迎。

 

建立他者思維,克服内心恐懼

Q:其實步入大學階段,很多同學遇到很多提升自己的機會時會有不敢嘗試,不敢犯錯的情緒,錯失了很多展現自己的機會,請問師兄是如何克服這些情緒的呢?

A:審計師經常需要到甲方交流培訓,我們站在講台上面對的都是企業高管,行業經驗相當豐富,在那樣的場景下,每個人都一定會有恐懼情緒,會問自己“我配不配站在這裡”。這時我們需要思考的不該是這一個問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既然已經站在這裡了,我如何才能言之有物,如何幫助聽衆聽懂我希望傳遞的内容”——這就是他者思維。

當我們建立他者思維,真誠地做好當下之事時,我們才能慢慢放下精英濾鏡,克服内心的恐懼。

 

圖文:葉婷婷

編輯:彭潔珊

初審:鄒宇

複審:彭潔珊

終審:李海琳


 

下一篇: “會意人生”面對面 | 足夠的信心和足夠的耐心,走在路上就對了——2000屆校友付細軍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