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5日下午,南京審計大學廖林副教授應邀參加太阳成集团tyc234cc雲山會計大講堂,做了題為“基于中國場景的國際審計研究”的學術報告。此次講座廖林副教授通過自身發表期刊的經曆,對如何講好中國審計故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且對目前國際審計研究的趨勢進行了總結。講座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副院長龍文濱教授主持,線上線下師生共40餘人參加。

廖教授首先講述了自己發表期刊的心得,主要是要抓住熱點話題緊跟研究趨勢,而如何抓主要是從兩個途徑進行——已有期刊文獻的分析,或者熱點新聞事件的讨論,兩者各有利弊。所能看到的文獻一般是基于三四年間熱點話題的讨論,所以通過現有文獻的分析難免存在時效性問題,而對于熱點新聞事件雖然話題足夠新穎,但是很可能存在無足夠文獻參考,而導緻分析不到位,就這兩個路徑,廖教授認為“熟能生巧,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剛踏上學術道路的新生而言,重要的是模仿,教授也特别強調了模仿并不是抄襲,而是學習前人思考問題的角度,這也是發表的關鍵點,即審稿人能否看到文章的亮點,文章是否對現有問題有貢獻,即新話題寫新“故事”,舊話題寫新“故事”。

另外對于學者來說,講述“故事”結合國情是尤為重要的,廖教授以内部控制審計費用為例,對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出了個人的見解。對于内部控制審計,美國中國日本三個國家都有強制要求,但僅僅中國需要明确披露内部控制審計費用,所以對于内部審計問題上,中國數據明顯能夠更好地講好“故事”,這也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外文期刊是否是中文期刊的翻譯版,廖教授對于此給出否的回答,他認為不同的期刊側重點是不同的,而作為投稿人唯一應對的策略是做“導遊”,帶着審稿人浏覽文章的各個部分,即文章必須要有“故事感”,大多數投稿人失敗的原因就是,将自己的文章寫成了“旅遊地圖”,僅僅标注了地名,但是沒有說清楚各個部分的“故事”,用實際來舉例:旅遊地圖就是“距離你所在位置前方500米是故宮”,而導遊是“一起去故宮看一看,故宮是清朝的皇宮......”。因此廖教授提到研究初期重要的是模仿,到後期才會進行數據理論創新階段,逐步對問題形成自身的觀點,并對此進行舉例論證,特别是實證文章,實證部分是支撐作用,而不是倒推結論,這也是初期容易形成的錯誤認知。
在最後的交流讨論環節,廖林副教授與參會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回答了師生的疑問。最後龍文濱副院長總結了講座的内容,并表達了感謝,本次講座圓滿結束。
圖片:杜蕊珍、郭海濤
文字:郭海濤
編輯:彭潔珊
初審:王建業
審核:龍文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