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集团tyc234cc,CIMA2020級葉穎潼同學通過CIMA考試,一起來聽下她的分享吧~

Q1: 是如何開始準備CIMA考試的,如何規劃時間、備考過程?
A1: 我們班是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學CIMA課程的,我也跟同班同學們一樣,從那時才開始入門CIMA。CIMA一共有16門考試,其中客觀題13門,主觀題(也就是案例考試)3門。客觀題的話,我基本是跟着學校的節奏,每個學期期末考完對應的科目之後,我就會趁熱打鐵把客觀題考了。平時老師教授的内容和CIMA官方的考察點幾乎一緻,而且同時複習校内考試和課外考證也有相輔相成之效。另外,我大二的時候在GBC(CGMA商業精英國際挑戰賽)中晉級,獲得了部分客觀題科目的免考,所以考證進度也相對快一些。案例考試的話一年隻有4個窗口,也就是一個季度舉行1次考試,這就需要結合自己的學期規劃來進行安排了。

Q2: 在準備CIMA考試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又是如何克服的?
A2: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考MCS(Management Case Study)的時候,準備了近三個月時間卻沒有通過,這讓我感到非常挫敗。我事後總結出來,當時發揮不好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心态上不夠放松——案例考試雖然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但它同時還要求思考多,相對于客觀題考試更需要發散性思維,而我個人在緊張的狀态下難以像平時那樣接連冒出不同的想法;二是行動上沒做到抓大放小——這包括備考時的大局重心不當,花較多時間攻克比較難啃的會計準則而輕視了管理方面的靈活思路,也包括考試時答題時間分配不當,總是忍不住在有靈感的部分精雕細琢,明知按分數占比看還有好些地方更需要花字數展開。我第二次考MCS時已經是間隔一年之後的事情了,我其實隻花了大概兩周時間熟悉案例公司和常規考點,主打掌握分析角度而不是死記硬背,屬于水到渠成。因為沒花太多時間,所以整個人也chill(松弛)很多,收拾收拾就輕裝上陣了,考試時心态也比較平穩。這次我在考場上嚴格秉持着“先完成,再完善”的第一要義,很順暢地嘩啦啦輸出幾千詞,果不其然成功通過。

Q3: 哪些學習資源或方法對你幫助最大?
A3: 客觀題科目的話,我認為吃透課本的内容和完成配套的習題就足夠通過考試了,Kaplan或BPP二選一即可。如果還是覺得不夠有把握,可以兩個版本的習題都刷完。案例考試則很不一樣:從往年真題中梳理出考察思路與分析框架固然不可或缺,但“紙上得來終覺淺”,CIMA的案例考試實在是範圍太綜合和吃實務經驗了,很多Business Sense(商業嗅覺)的積累并不局限在書本之内。比如,我特别記得池海文老師教我們P1(Management Accounting)時,布置過一個很有意思和意義的小組任務,來幫助我們對商業(而不僅僅是财務會計)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當時我們小組創造了一家叫“得閑飲茶”的新中式茶飲店,通過線上和線下調研,共同編制出了一套往年經營情況及下一年預算方案,包括組織架構、産品品類與定價、銷售情況與預測、營銷策略、财務報表等。真正将管理與會計聯動起來,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Q4: 在考試中有何特别的答題技巧或策略?
A4: 客觀題考試我就不再贅述,大概就是知識點掌握好,錯題的正确思路都理解了就可以沖了。案例考試的話,我按照重要性順序講講我認為得分的3個關鍵點:(1)嚴格按照任務分數占比分配時間和字數:每個section裡每10%拆分出1個落腳點、卡1段、寫100詞(80-110詞之間浮動)。拿MCS來說,共3個小時4個section,每個section閱讀材料的時間不應該超過5min,40min要分配到2個tasks共100%的寫作當中,那麼理想情況下平均要做到每4min要輸出100個詞。(2)思路要打開:有的題型适合先列出框架再結合材料分析,而有些則相反。常見的套路包括但不限于本身定義、優劣比較、前因、後果、舉例子、假定擴展、解釋數據圖表等。發散點的思考的維度可以有【橫向/方面+縱向/流程】、方面又可以拆成【人+财+物】、人還可以分成【hard+soft skills】去讨論等等。(3)梳理知識體系:還是拿MCS來舉例子,CIMA的藍皮書和考綱分為了5個部分,其邏輯體系還是很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提煉出來大緻是——做不做、怎麼做、做更好、做咋樣、管理人。但具體知識則需要自己串聯與打通。财務方面,常考的會計準則其實來來去去就那麼幾條,IAS 21、IAS 37、IFRS 16等,一些基本的财務比率也要了解;管理方面内容則很豐富了,比方說Pricing(定價),我們先分析pricing issues再決定pricing strategies。在識别客戶時,我們可以将市場劃分為4個類别:1)擁有我們産品/服務的客戶,2)将産品/服務作為配件購買的客戶,3)擁有競對産品/服務的客戶,以及4)沒有相關産品/服務的客戶。在設定銷售價格時,我們應該考慮的因素有:1)成本,2)市場需求,3)新産品與現有産品(包括外部和内部)之間的關系,以及4)産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在決定定價策略時,隻掌握到profit maximization、cost-based approach、target costing這種顆粒度是不夠的,還需要能闡述出比方market-based pricing中7種常見strategies的基本概念。
Q5: CIMA證書對您的職業生涯有何影響?
A5: 我覺得CIMA是個很适合我的選擇,它一方面鍛煉了我快速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幫助我探索更廣闊的職業發展路徑。之前偶爾會開玩笑說“一直在學但好像又不知道學了什麼”,很多客觀題考試(個人感覺總像是一種被動的計算或者機械的名詞解釋)考完就忘(應試感較強,學的浮于表面),學習案例考試之後,會逐漸意識到自己有從輸入到輸出上的轉變。比如我大二在埃森哲實習的時候,就明顯感受到案例考試的實用性,這種“角色扮演”的換位思考(小到寫郵件時考慮受衆是否熟悉這個領域而調整表述,要understandable)、上司隻給一個(陌生的)專業名詞/指标名/幾點計算依據就讓你在限定時間算出數據并加以闡釋、産出報告,跟實際工作場景如出一轍。更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我目前認為是對自己職業路徑的探索。CIMA覆蓋的範圍之廣,如财務管理、績效運營、企業戰略等,能夠讓我在商科中找到符合自己興趣與能力的領域。本科期間,我在學習CIMA的漫長征途中,也一邊嘗試了商務拓展、項目管理、IPO審計、市場研究、供應鍊優化與數字化戰略咨詢等實習,逐漸明晰了未來想要發展的方向。

Q6: 你認為通過CIMA考試給您帶來了哪些個人成長或變化?
A6: CIMA從輸入和輸出兩個維度都給我帶來了積極的成長。輸入方面,它讓我全面了解了商業(而不僅僅是财務會計)各個主要闆塊的運作方式,能幫助我更好地在微中宏觀層面進行全局思考,不僅在于知識的積累,也在于深造專業的選擇、職業道路的探索。輸出方面,它提升了我的商業敏感度、系統性思維和講故事等Transferable Skills(可遷移技能),助力求職及實際工作。比如,在第一次備考MCS時,我也同時在準備HKICPA商業個案比賽,我運用在CIMA學到的商業分析内容,和隊友們寫出了很棒的Business Proposal(商業提案),一同闖入了總決賽。再比如,我在申請港三新一商學院的管理學專業時,文書和面試中都不乏CIMA的身影,最終也以四申四中給申研季畫上了圓滿的句号。我相信CIMA給我帶來的潛移默化的改變,比如本科期間全科通過CIMA的信心,在未來也會陪伴着我越走越遠。

Q7: 對于正準備參加CIMA考試的學生,有什麼建議或鼓勵的話語?
A7: 在備考案例考試時,我很喜歡CIMA對于Benchmarking(對标分析)的解釋,這段話對我備考CIMA、留學申研、探索職業路徑乃至更廣泛的人生發展都有所啟發。現在我把它送給更多CIMAers,希望大家也能從中汲取能量:“Benchmarking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to find best practice and identify gaps in performance which uncover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e problems lie in whether the 'best practice' could be found, whether to sustain,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gap, and whether the performance could be improved and to what extent”。共勉!
圖文:王秋雲
編制:王秋雲
初審:池海文
複審:黃浩
終審:孫英